top of page

繆思的夜宴

燭光、詩歌,與音樂的夜晚。

 

民國六零年代至七零年代,一度詩風盛行的年代,詩社曾為北醫首屈一指的大社團,校內活動與杏聲合唱團合作,舉辦詩與音樂的聯展,並有詩歌朗誦晚會,一度有人潮爆滿的盛況。校外部分,除積極邀請外校同學及社會上詩人參加校內活動,「謬思的夜宴」更是名詩人、校內外學生群聚的北極星文藝饗宴。

 

 

 

在1976年5月31日,溫德生社長想跳脫窠臼,於是便舉辦了繆思的夜宴。為了營造氣氛,教室講台和每排座位都放了些蠟燭,燭台是用包了紙的空飲料罐替代,上面印了詩社傳下來的一個北極星引領騎駱駝旅人的圖樣,旁邊寫着:「守着星星,守着夜」

 

那個難忘的夜晚,許多詩人前來赴宴,包括「創世紀詩社」的洛夫、大荒和管管,「詩隊伍」的主編羊令野,「笠詩社」的趙天儀和陳秀喜,「龍族詩刊」的林煥彰、「小草詩社」的張香華和邱豐松,「詩潮詩刊」的高準,「華岡詩社」的向陽,「秋水詩刊」的雪柔、「主流詩社」的黃進蓮,復興崗的「綠岡詩社」,明志工專的「寒山詩社」,以及台北市立商職的朗誦隊,堪稱盛況空前。

 

朗誦會當天由兩位社員手持蠟燭進場揭開序幕,第一首朗誦的詩是許茂昌剛發表在「詩人季刊」的長詩「哭泣的湄公河」。為了對即將畢業離校的社員表示一點心意,詩社特地為每人準備一隻竹製的帆船,紀念曾經惺惺相惜的北極星時光,在贈送帆船的同時也由社員朗誦社長寫的「千帆之外」(大海洋詩刊第4期),謹致祝福,一帆風順。

溫德生社長事後也將整個事件寫成短文發表在自立晚報的「作家日記」專輯,收錄在爾雅出版社的「人生船-作家日記365」的350~351頁。

 

詩社緣起

民國五十三年春,由喻麗清、張稔、張錦鎗為主的北醫學生發起創立了北極星詩社,連署人中還包括綠杏社發起人,前北醫校長胡俊弘先生。而推舉當時已常在皇冠出版社登稿的喻麗清擔任社長,並由詩人紀弦擔任指導老師。

 

北極星,這個流傳至今已五十年的社名,當初是如何命名的呢?據喻麗清學姐表示,就是靈感,突然想到而已;這肇因於初期北極星重要分子的這群好友,在創社前早以文會友,並常一同出遊。在郊外的夜裡,一定會尋找北極星作為方向指標,也是一種看天象的樂趣。於是北極星就這麼閃耀了五十年,且一直擔任著北醫文義風潮的指標,一如天上的北極星。

 

大約自民國六十一年開始,北極星的規模就明顯擴大,至蕭棟銓、江原正、溫德生、陳耀炳四人擔任社長的四年內更是北醫首屈一指的大社團。校內活動部分,首次在北醫校園中舉辦詩展,將名詩人與社內之作展於教學大樓二樓牆上,影像到後來「詩牆」的誕生;並與杏畫社、杏聲合唱團合作,舉辦詩與畫、詩與音樂的聯展,並有詩歌朗誦晚會,一度有人潮爆滿的盛況。校外部分,除積極邀請外校同學及社會上詩人參加校內活動,「謬思的夜宴」更是名詩人、校內外學生群聚的北極星文藝饗宴。

 

此時期除了北極星詩刊外,還發行了「北極星詩選」雙月刊,而在民國六十七年五月廿日,由舒笛(蕭棟銓)、崇溪(江原正)、林野(溫德生)、南方雁(劉英山)、陳耀炳合作出版五本五人各自的個人詩集,紀念他們深厚友誼與在北極星的日子。

 

七零年代─活力十足與學運

此時期舉辦大大小小的文學獎,並邀請校外人士蒞校與社員討論,內容更橫跨電影、音樂等領域,詩人陳克華先生、作家侯文詠先生均是此時期。

 

七零年代後半期,學運與學生運動興起,北極星一度成為學生運動的搖籃,然而在後來的文化社成立之後,北極星逐漸陷入式微與新進社員稀少、青黃不接的窘態。

 

重回文學與現在的北極星

八四級的學長林世斌接任後,開始一連串復興活動,並有尋根活動找尋社團的走向與定位。此外,此時北極星的方向更為開闊,讀書會、討論會、音樂、電影無所不談,並接手第二屆拇山文學獎、詩牆重建、北極星詩刊再發行等。

近十年來,北極星與校內其他社團如攝影社合辦展覽,並共同出版校方刊物如「看見北醫」,並力求創新的道路。近兩年除了與其他校內文藝性社團合辦文學季,內容跨足展覽、講座、二行詩徵稿等等之外,今年更在無底限工作室的協助下力求復興繆思的夜宴,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期許北極星永遠照著吳興街這塊心所繫的土地。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