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
- 散文組佳作
- Jun 14, 2015
- 5 min read
作者:醫學一 羅翊綺
她偶爾相信:八卦也存在著不可撼動的邏輯。
不為刀俎,即為魚肉。
進入大學,每張求知若渴的面孔都如記者般焦慮,彷彿身處報導文學至高的殿堂。她訝異著,卻必須甚感欣慰:生長於摩鐵性醜聞未婚先有幫派砍殺永遠是主要排版的國家,高知識學子仍未遺忘本土的根源。所有人鞠躬盡瘁的投入聯想遊戲,有時採訪人受訪人撰稿人都是自己。化無為有,化有為繁,真實還原創作過程的標準作業程序。以下是擬稿範例:
寢室裡一個空著的座位。
寢室裡一個沉默女孩空著的座位。
寢室裡一個隱瞞著所有人、私生活複雜的女孩空著的座位。
兩抹不具名的背影。
兩抹不具名,似是而非依稀是系上同學的背影。
兩抹不具名,戀情見不得光總是偷偷來的系上同學背影。
每一則潛伏的可能性都挑動著亟欲大鳴大放的神經。
昨天,一個疏遠日久的名字突然移至聊天列表的頂端。她感覺到手機震動,視線仍未從原先的事物上撤離專注,異樣感卻清晰的逼擠著,可見範圍漸縮小,文字理解力錯置解構。另一方正逕自扯動兩人之間漸漸脫離糾結的交集線。初來乍到的上學期,她的交際圈比現在更廣博,每個名字的象徵卻又單調淺薄,下方隨行短短幾句描述:這個人具備核心體質,身邊環繞的人越來越密集。那個人是女生竊竊私語的主角。誰也還沒看清誰,因此選擇的面具大同小異:親和而過度殷勤。在熟悉孵化齟齬之前,現實不會裸露,世界總是溫情。時間才有資格為嶄新的關係繼續添加註記,繼續裝飾或割上一道道怵目驚心的痕跡。幾個月後她霍然從愛與隸屬需求中抬起頭,竟認不得某些人在大腦中定義完成的面目。自那瞬間起,「錯誤連結」開始一一現形。周旋四周,以生活細節交換瑣碎抱怨的市場模式已縮減至數個固定對象,她以為趨於穩定的往來將不容置疑的互信並且延續。然而好幾張嘴問話的形狀、以關切為名的炯炯眼神愈發弔詭,獨斷的臆測和迂迴的逼供將她團團包圍。舉凡行蹤、好感的對象、對某個人某件事的觀感,思考的迴路必須被接二連三的問句攤平在眾目之下,有待詳盡審查。而她單方面不設防的傾吐,成為他們在黑市裡竊竊私語的交易籌碼。米蘭達宣示在名為「同儕編」的法條中必須改口:「你沒有權利保持緘默,除非你想加深嫌疑。所有你說的一切將會經過加油添醋後公開,成為大眾資源分享的素材。」
她不追求絡繹不絕的問候,只希望偶爾的關心和回應聽來不像訊問室的尖銳交鋒。
並非源於惡意,大概是近來自我探索的風潮,讓人們不再以偷窺慾為恥。
她想起某些和忍讓相關的諺語,由記憶空間胡亂搜索幾句曾受惠於對方而說出口的道謝,終究回覆了幾個字。不露聲色的開場白搭配無傷大雅的貼圖緩解僵硬氣氛。我知道,我記得,但我必須假裝不纏結於過去。對方說過甚麼不全然代表他的人格,尤其在這樣言論自由的偏激年華。誰不曾刺探過深而刺傷別人?她在重複內在對話的當下,發現自我說服從另一種角度而論,類似練習自我混淆。禮教教育的意義在於裹住真實的思想,營造潤滑的間質液使社會不因摩擦而發炎。但原本應深刻的愛與恨也被修飾得面目模糊,七情六慾混合,似是而非。社會化的過程使人遺失多數鮮明的感情。她自忖近來的疏離或許過甚了,多少有誇大受害的嫌疑。業餘記者無法全天候待命,他們亦有家常的對白與溫度。
「也沒有特別重要的事啦,不過妳最近是不是和某個人常常混在一起?」
防備漸層的軟化嘎然而止,重新迅速堆疊成新的高度。她嘴角弧度僵硬。
「我沒有想干涉妳的生活,只是想知道理由。」
短短幾字中的矛盾。這句話遠遠脫離表達上的常識性邏輯。不過倒是嚴嚴謹謹的貼合八卦邏輯的訴求:自我合理化為始、問句作結;沒有獲得期待的答覆,將無限複製貼上於對話中。她將螢幕調為睡眠,手機仍像噩夢連連的躁鬱患者不時震顫,以催促的頻率。面無表情繼續敲打報告進度的當下,各種回應條條分明的間插於專有名詞、化學步驟占據的思考脈絡。她可以選擇機會教育諄諄告誡。多去磨磨套話技巧再來吧,所謂引導最高境界,在於問答方的雙贏。資訊的詳實度取決於答方對問方的信任指數,適量的反饋亦可增加答方的被尊重感……。她可以選擇狡猾的文字遊戲。你為什麼覺得我會說?我說的為什麼一定是實話?是實話你又憑甚麼判斷?既然這樣我說了等於沒有說,你聽了等於沒聽懂。她可以正當防衛。可以理性對峙。可以......。最後用了甚麼方法,也記不太清了,依稀是最常用的那一種。而幽深的無力開始掏挖她的內部,像刮盡血肉的木瓜,外殼勉力維持不動聲色的輪廓,然而廚餘桶已在一旁靜候。
她不願再為魚肉,更拒為列隊的刀俎。
歸根究柢,令她耿耿於懷的仍是自己。在語言的戳刺戰中留下的疤痕沒有進化成厚實的防護,像掙扎於砂礫的摩擦卻遲遲不生珠的扇貝。這或許是某種和大環境不對盤的缺陷,不適生存,而卻非絕對的錯誤。但她不再想探討對與錯的哲學,因為演化使我們早已習於游走模糊地帶,在線界之內最大程度滿足本性中的貪婪與好奇。在繁榮的消費者時代,秘密若能經由輪流咀嚼而強化人際聯結、發揮最大效益,那麼它將不再被緘默所保守。被需要的甚至從來不是真實,而是被期望的結論。像一段聳動的告解、一則揭開隱私的秘辛,填充觀賞者刺激麻痺、渴望更多特效的娛樂感官。我們無意識的活進了賣座的劇本裡,以抗衡日常中重複性的疲乏。不回寢室的女孩或許喜歡獨自在速食店看夜景;兩抹身影或許只是半途巧遇而共行一段夜路;甚或是偶然並肩的陌生人。不過多數人逃避相信單純的可能性,為求高潮迭起的輿論可以延續。真實和正確必須屈服於現實,尤其當現代人察覺它們平淡嚴肅、又非生活必需品之後。缺乏香辛料,就難以引人駐足。
這是一個無比開放的世代。她對紛亂的弦外之音摀耳,卻只聽見空蕩蕩的孤寂。
* * *
評審評語:
從台灣膚淺八卦文化的角度,精確而帶有詩意地批判了人性中深層的偷窺慾望。對於時下風氣有深刻的體驗與反思。
Recent Posts
See All作者:牙醫二 鍾孟芸 和樹結下不解之緣,聽起來可以寫成一段浪漫美好的故事,只可惜這緣分幾乎和種種迷人的元素搭不上關係,至少在我第兩百九十五次被樹根絆倒、灰頭土臉四腳朝天躺在人行道上的那一刻,我是這麼堅信著的。印象中,小時候曾經在老家附近的鳳凰木下,和一大群街坊玩伴蹙著腳尖賞...
作者:醫學五 吳紋綾 章一、 不是一定有戲劇性的故事才能傷害我,但是一定要有愛才能變成折磨。 翻開報紙,這個世界上還是那樣的喧囂。我看著那個人微禿的前額想起了擲地鏗鏘的每一句台詞:誰愛C國誰又是賣國賊,滿腔的熱忱都是為了你為了我……我在想哪天等發明了交叉比對的軟體操作,這個...
作者:藥學四 許家瑋 在海浪輕拍的防波堤邊,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徑。走過那條散落些許煙蒂、由釣客踏出的小徑,路途中有一個落寞的、小型的土地公廟。就像是古老的書籍頁面總會泛黃一樣,所有老去的港口總是會有一兩個即將被遺忘的小廟。而這一個便是那老化的典型。或許還不到半身高的祠不該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