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城市角落》

  • 散文組首獎
  • Jun 14, 2015
  • 7 min read

作者:醫學三 劉洸含  

  捷運站吐納著城市的人群,日夜兼程,一呼一吸之間人們踩著快速尖銳的腳步刺不穿層層空洞眼神構築而成的牆。一年餘,我身上也早沾染上些所謂都市的氣息,佇立在川流中靜靜用視網膜底神經連結之處,去閱讀一頁頁意外的書扉;用雙眼,記錄每一個在城市偶遇的角落。

1.

 她拖著一只皮箱,誤闖入鋼筋水泥建立的地下迷宮,淹沒她的只是一波接著一波車廂滿溢出的人群。皮箱上還疊著手提包,走起路來跛跛的,略微肥胖的身材似乎更增腳底的負擔。暗色底紅花紋,金釦子,手上穿著玉鐲,短短的捲髮,臉龐錯綜的紋路,還有眼角佩戴的,吸引了姑姑和我一行人的,不知所措。

 我相信,人和人某些時刻下,會有瞬間相同的頻率。於是才會在茫茫人海中,對到彼此的雙眼。

 婆婆向我們走來,怯生生的開口:「啊⋯借問一下,那個板南線要怎麼走?」一口勾人回憶的道地台語,好像怕講的不夠清楚,又或者害怕我們無法理解般,她又緊忙補上不甚流利的國語。姑姑用台語詳細說明了婆婆要前往的目的地路線,並怕老人家提著行李不方便下樓梯(捷運站裡很多處的電扶梯只有上樓的方向),再指引婆婆電梯的位置。

  婆婆緊張的神情再次湧上:「那電梯甘有法度到板南線?」她不安的望了望電梯的方向,懇盼我們再給出一次相同肯定的答案。「有法度!有法度!免煩惱。」我們趕緊追加,再三保證。目送她搖搖晃晃地走去,拖著行李箱喀搭喀搭,緩緩前進。我們走下一層樓,準備刷卡進捷運站。看見婆婆從電梯的方向步出來,對我們露出一個熱情的笑容,她賣力穿過人群,經過我們身旁時,留下了一句⋯

 謝謝。

 謝謝,我想起曾經也有對老夫婦,大袋小袋裝著翠綠欲滴的青菜,用的是鄉下隨處可見的那種紅藍綠條紋相間花袋,帶著大概是南部的豔陽吧!或者是東海岸的自然,向我問了捷運站賣票的地點。同樣的鄉音,我彷彿聞見故鄉,叢聚在家一旁的竹林味。老伯讓婆婆先把重物都卸在牆角,叫她先坐著休息一下,自己一人轉身咧著笑容走向售票亭。正當我要離開時,看見老伯回頭:「謝謝、謝謝!」

 某一個轉角、轟隆車廂裡、交叉的十字路口⋯⋯這座城市的人們,總會用不同的方式默默給予一雙手。當這些畫面淡出眼角,卻銘刻在大腦某一部份的皺摺深處。於是在我重新溶回,變回都市人海中一滴水珠時,開始思考自己能夠為周遭的人們帶來什麼?因為我發現原來簡單的行為,可以讓人笑開眉頭。

 相信周遭有著隱然不顯的溫暖,受過人的幫助關懷,我更加懂得給予,因為不知道哪一天,我也會需要這樣一份熱度。

 包裹在整齊服裝下,迅速交替腳步,這座城市有著外貌看似冰冷,卻仍不失古腸熱道的「雞婆」個性。

2.

 百貨專櫃,十點迎來夜的帷幕,五花八門的商品多數時間皆被遺忘在透明玻璃內,渴盼被領取,渴盼自由的空氣,孤童似地閃爍瞳孔深處光芒,一求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商家用契約上的數字交換來地板上拼貼的瓷磚數目,掛上各種鮮豔的牌子祭出各式優惠,追尋多一點人們的目光、停留的時間,最終目的是激起購買的欲望,攻陷皮夾裡藍色、紅色的,薄薄的紙張。為了繼續在四方圍繞起的看不見的牆內,為了站穩腳下瓷磚,一區小天地裡的員工們奮力拼搏著。

 周間的晚日,途經百貨公司人滿為患,可說是一級戰區的美食街。我突然看見,那些販售甜點、麵包的格子外都不約而同地站著一位女性員工。白色圓頂帽或者米黃色鴨舌帽,標準配備是一副透明的口罩。她們駐守在各自店面的第一線,扮演橫越護城河的那座吊橋般的角色,印象中她們總是搖動旗幟,吶喊著,成為顧客第一回合面對的微笑。

 但意外的是,口罩後面並沒有看見笑容。

 只見一條單調平直的線取代原本該有美麗弧度的嘴角,笑意迷失在兩池深潭黑不見底,取而代之的是雙迷茫的、若有所失的眸子。環繞她們身邊,一股不甚清晰,模模糊糊半是液態半是氣態的氛圍分子碰撞出不好接近的訊號;又或者,她們是進入一種類似機器人的狀態?等到走進紅外線感側範圍內——可能是一公尺?便會自動開始恢復熱情?假若如此,那笑容也感染了死硬的金屬元素在其中吧。

 身為都市脈搏的一份子,與其說是如同心臟般跳動而推送的血球,都市更擅於把渺小如我們轉變成巨大機械的螺絲釘——就只是緊緊咬著齒痕,深怕一個不注意鬆懈了,便掉出孔洞,失去依附機械的資格。每日漸而與自己疏離,我們恐怕都早已忘記踏入城市這組機具時,那雙堅定的眼神。

 該如何跳脫?如何回到有機體的狀態?

 思考著。我想,也許有天能重新再看見她們的笑容,迎著每一位客人同樣也是炯炯有神的眸子。

3.

 幾個身高只到我腰間的小孩乘著便利商店特有的開門鈴聲跑入,我遊走在商品架之間,挑選著。耳畔鑽入他們分貝略高的文字,貌似在躲著某個同伴。帶頭的小弟催促著其中一人去執行哨兵任務,剩餘的人擠成一團,拚命想把自己壓成細菌大小飄散在空中般往距離便利商店門口最遠的角落縮去,同時嘴裡嚷嚷著:他來了啦⋯

 我家那條巷子整排房子後頭坐落著一叢叢搖曳的竹,風大時還可以聽見竹子因本身重量發出的細微咿呀聲。這是小孩子奔跑的場域,多少次和街坊鄰居小孩子三五成群拔足在片片落下的竹葉上,又或者闖進不知哪位倒楣人士的菜圃,踏壞新生的菜苗,喧鬧的捉迷藏。留存在那段歲月裡,隨日月流轉,這些情景自然消逝在生活中。

 北上就學,約莫一、兩個月才得以回鄉一次,而童年記憶中那片廣袤的竹林用現在步距計數,早已縮水一半有餘,遑論人們對於土地的利用改變所造成竹子東禿西缺的境地。跑過無數次的小徑荒煙蔓草,被倒滿腐爛的檳榔梗。除了因為就讀學校不同而日益疏離的玩伴,那曾構築珍貴回憶的地方正逐漸消失⋯⋯剩下幾許竹,只在風中低速著孤寂。唯有夢裡,才能再次赤足奔跑泥地小徑上。

 收下店員找給我的零錢,我回頭望了一眼在便利商店捉迷藏的那群小孩,轉頭碰觸到店員的視線,兩人露出會心的笑容,想必這群孩子們,是店裡的「常客」吧!即便只能在便利商店裡面追逐,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笑著,不知覺抵抗著水泥叢林。

4.

 冬雨,是這座城市裡最容易被記住的地標。總是晒不乾的衣服,揮之不去的霉味瀰漫著不間斷攻擊人們,滴答敲打耳膜的節奏,更是夜裡縈繞不眠的主旋律。還來不及養成帶傘的習慣,天空變已無情地教訓了我這鄉巴佬好幾回,於是,浸水的腳指頭,濕透的頭髮,黏身的衣物變成了我進入這城市後,第一個冬天的見面禮。

 雨一來,挖空的地下便成了行人的天堂。晦暗的天空驅趕人們進入感受不到時間流逝的地底空間,而城市的人們在那裡,重新創造一個宛若地上世界的繁華盛景。任憑雨再狂妄不羈也淹不進地下的城市——或者,只是我們以為水淹不進來?行走的路面下方是座空城,沒有意識的人們仍在其上來回著、工作著、吃飯喝水生存著。

 可能有一天,這平衡會被破壞,過度擁塞的人群會把土地炸裂出一個大洞,用來填滿都市裡種種焦急、無奈、抱怨以及憤怒⋯對了,還有冬日陰沈冰冷的雨。

 南部的冬日總會見到太陽,即便這日頭不一定溫暖得了平原上每一個呼吸,但不需天天帶傘出門的日子到也樂得輕鬆。每一絲細雨濛濛都在皮膚表層,內心深處沁出一道道家鄉的情緒,勾起無限感懷。

 雨,堅決要下過大半冬季,而寒風亦步亦趨。

 最高的樓無法撐成一把大傘,陰雨朦朧了高樓,它便成了單純的幾何形狀,站立著,被雨淋著,它能否藉此感受到腳下人們的思緒?能否懂得居住在僅是一個凹地裡,六百六十五萬人的想望?

 那狀如七星寶劍的高樓不語,只是靜靜矗立。

 一格格窗子亮了起來,騎著單車來往著每週必經一次的路線。公車的背後都有跑馬燈閃爍著大大的編號,編號著它們的路線,一站又一站,載送各式各樣的表情。時間老人讓人熟習任何事物,同樣地,他也讓我習慣都市的節奏,儼然已活出都市之下的模樣。並非排斥這樣的改變,對自己能夠自在輕鬆地切換城鄉兩種截然不同的排擋感到些許竊喜。生活不停改變,變動中又夾帶著日復一日的規律,城市如此,鄉村亦然。

 淋城市裡的雨,所以想念南部的陽光;呼吸混雜著黑煙的空氣,才發現家鄉空氣的純淨。不見竹林與稻子,才發覺中學校車每日經過的那一成不變的油綠田野,芬芳了一段青春。但唯有在都市中,不必枯等間隔動輒一小時以上的公車車次,人文藝術在街頭恣意綻放,富足了求知若渴的心靈,快速移轉的日子,蓄勢待發準備抓住每個乍現的機會。

 原來,第二故鄉的概念早已成形。

 車站裡五光十色,大廳挑高營造出似有從天而降下的光線。一年多前,我拉著行李箱,笨拙地在店家之間徘徊。打磨過的大理石地板,反射出我的茫然,錯肩而過交談的人們,奔往各自的方向,好似在低語著我孤身一人。不曉得該用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這座城市所展現出的氣質,但我已註定在這生活上至少一所大學的時間。腦海中浮沈著距離學校最近的捷運站,暗忖著只造訪過這城市幾次的我能否安然抵達。

 「不好意思,請問XX捷運站要怎麼去?」我鼓起勇氣,問了台鐵售票處的老伯。

 迎接我的,是渾厚的嗓音以及,溫暖的笑容。

* * *

評審評語:

以未脫質樸的雙眼,尋找都市的溫情,型塑出第二原鄉印象。從南北城市物候景觀的差異,帶出不同的情味。對於個人體驗的挖掘與描寫,十分細膩生動,文字絹麗、嫻熟。

 
 
 

Recent Posts

See All
《以樹吟詩》

作者:牙醫二 鍾孟芸 和樹結下不解之緣,聽起來可以寫成一段浪漫美好的故事,只可惜這緣分幾乎和種種迷人的元素搭不上關係,至少在我第兩百九十五次被樹根絆倒、灰頭土臉四腳朝天躺在人行道上的那一刻,我是這麼堅信著的。印象中,小時候曾經在老家附近的鳳凰木下,和一大群街坊玩伴蹙著腳尖賞...

 
 
 
《危城》

作者:醫學五 吳紋綾 章一、 不是一定有戲劇性的故事才能傷害我,但是一定要有愛才能變成折磨。 翻開報紙,這個世界上還是那樣的喧囂。我看著那個人微禿的前額想起了擲地鏗鏘的每一句台詞:誰愛C國誰又是賣國賊,滿腔的熱忱都是為了你為了我……我在想哪天等發明了交叉比對的軟體操作,這個...

 
 
 
《風格街的歐卡》

作者:藥學四 許家瑋 在海浪輕拍的防波堤邊,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徑。走過那條散落些許煙蒂、由釣客踏出的小徑,路途中有一個落寞的、小型的土地公廟。就像是古老的書籍頁面總會泛黃一樣,所有老去的港口總是會有一兩個即將被遺忘的小廟。而這一個便是那老化的典型。或許還不到半身高的祠不該被稱...

 
 
 
bottom of page